
冰島是個人口數極少的國家,到2024年時也才40萬人。面積廣大,地表崎嶇,又因為高緯度且位於中洋脊上,而冰山雪水與火山熔岩共存,擁有冰與火的島嶼。夜間抬頭看,常有機會看到極光。自然景觀如此壯盛的地方孕育出來的作品會是怎樣?
看了冰島暗湧後,再次體悟到觀光與生活其中還是差異很大,觀光客讚嘆的景觀不僅是當地居民的日常,有時候更是困擾與煩惱。峽灣地形讓城鎮與城鎮間的路程增加不少,高山眾多也意味著平原稀少,農業落居於沿海地區,人口集中於首都圈,離開首都圈,可能行經過的數排房子就是一個城鎮。國內線航班容易受風勢強烈或氣候迅速變化影響,但能大幅縮短城鎮距離。另外咖啡文化在冰島十分盛行,幾乎每一處都有提供咖啡。冬季時陽光只出現一下,難以在戶外活動,室內活動如閱讀等相對興盛,另外網路速度也挺快,也是幾乎每一處都有機會找到WIFI。
以上講述這些冰島相關訊息,在書中可以看出作者描繪著冰島人民的生活,瑚達在城鎮間移動的選擇、鄉村與城鎮間的居住落差、日常飲食的描寫等,展現出當地生活的樣貌,與生活其中的人所有的思考模式。而選用的時間點又落在冰島破產前後,可以看出經濟的影響。而低犯罪率的情況讓命案成為關注重點,亟欲升官之人搶奪功績。另外性別相對平權的冰島,也並非平等,陳舊的概念充斥在社會的各種角落,瑚達的遭遇就是某種日常縮影。
即將退休的警察瑚達,在警察生涯的最後決定追查一起已經被同事結案的案件。固執而有所手段的形象浮現眼前,並且大抵上能猜想這角色在同事間的人際關係應該不太好。閱讀下去慢慢理解瑚達這個人,在冰島如夢似幻但又嚴峻殘酷的地方,書中角色的個性被此打磨成各種不同的拼圖,拼成這一大片故事。
三部曲的時間是倒著寫,從瑚達的最後一案往回寫到影響她人生中的兩個案件,瑚達的個性如何受這些人生中經歷過的事情與案件影響,前後比對下,會發現作者在設定時應該已經預先安排好,那些事件跟人物變化並非找空隙填塞的故事,第一部曲感覺建立在第二、第三部曲的故事之上。同時也能循著這三本看看冰島這幾十年的變化,例如禁酒令與產業轉變,我看到故事中在喝酒時,心想酒不是很貴嗎?按照所描述的經濟能力來說這太豪奢了,下一頁其他角色就直接吐槽出來。
這三本書每一篇章的篇幅多數篇短,又常常切換視角與時間敘述,但不至於過度跳躍,故事發展相當清晰,而伏筆的使用個人覺得很好,大抵上重要之處都有良好的鋪陳與回收。反過來說,如果對於篇章較短又一直切換的敘述方式不太習慣的人,可能會需要花點時間適應。
整體而言,作者有所編排的情節控制好閱讀的節奏,而主角瑚達的人生故事、變化曲線也合理易懂,三部曲的案件設計符合事發當時的情境與年代。
(以下有劇情)
瑚達在第一部曲時放過刻意開車衝撞戀童癖的單親媽媽,反正要退休了對方又罪有應得,何必抓出犯人製造另一個家庭悲劇,結果這個決定讓她遭到反噬。閱讀到這邊時,覺得以瑚達的個性來說,她沒察覺到單親媽媽此後需要背負犯罪的心理壓力有點奇怪。讀到後面才理解,因為瑚達本身就是一個為了心中正義犯罪而沒被抓的人,之於瑚達來說長期背負犯罪的心理壓力可能已經麻木了,單親媽媽跟自己的高度重疊,進而忽略心理壓力這點。造成的結果相當遺憾,而這種沒有人得利的安排相當有自然就是這麼凶狠殘酷的感受。
第二部曲的故事比起第一部曲更為簡要,兩個案件跨越十年,相關人士都是同一群。因為小說在一開始就把部分真相丟出來,所以閱讀時很快速就能知道十年前的兇手根本不是爸爸。看似青春的故事,但藏在裡面的人際關係一但爆發出來,就如同噴發的火山,淹沒一切。這個故事的兇手讓人有點哀傷,家就這樣的崩塌,徒具房子外型,裡面的家人全數毀壞。看似擁有光明未來的社經地位,但受家庭碎裂的影響,光明未來一直都如極光一樣不真實。腐敗的警察真的是這個故事最讓人憤恨的存在。
當我以為第二部曲已經夠人讓感嘆時,第三部曲的故事更人讓難受。視角的切換在這個故事中使用的更精彩,一開始還以為是聖誕節恐怖故事,偏遠地區有陌生人闖入被殺害自己家人,結果到最後才發現一切都翻轉了,每個人當下的想法都沒騙人,但騙人的是自己的大腦,一開始的敘述者本身就因妄想而認知有誤,進而傷害正在環島的女孩。而女孩的信件在她身亡後寄到家中,爸爸依循線索找人,最後來到小屋中,才引發這些案件。最後瑚達從一開始的失蹤案件,追查到最後發現這場沒人存活的謀殺案。接觸保護女兒、替女兒討回正義的案件,可能讓瑚達在心中下定決心,準備除掉害自己女兒輕生的老公,而這就是第一部曲的起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