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獨步文化與噗浪不讀會死閱讀同好會提供試讀這部小說的機會。
原本以為絃之聖域是閱讀節奏緩慢的小說,以前閱讀耽美類型的小說常常會耗去較多的時間,將耽美文字轉換成想像如同內建顯卡跑特效全開的遊戲。但這本書的故事發展與文字節奏都如同三味線一樣,按照著既定節奏撥彈奏出,時而濃烈時而伴隨著長歌吟詠,慢慢地踏入耽美始祖栗本薰構築出來的舞台世界。閱讀時就像觀賞舞台劇一般,每一段都像一幕幕的演出,我們貼近角色,但這些故事是他們的舞台。
將小說拆解出數個關鍵詞,推理、三味線、家族、耽美,看起來很有橫溝正史的風格,後來發現日本讀者也不少人認為絃之聖域帶有橫溝正史風味。對我來說,整體閱讀的感受與橫溝正史的濃重鬱黯相比,栗本薰給予的是展示在夕陽光輝下的玻璃藝品,透光度高的純淨脆弱地令人屏息,顏色深濃的地方難以移開目光,光的折射欺瞞了視野,拼湊起來成為絃之聖域。
故事坐落在八零年代的日本,從江戶流傳下來的三味線名門安東家發生了命案。安東家帶有極為傳統的獨特氛圍,藝術世家又有國寶級演奏家,雨中的呼救聲讓安東家古往今來的牽纏逐漸暴露。山科警部補踏入安東家後,便覺得整個家族的相關人士都有獨特的個性,讀者透過山科警部補的觀點與想法感受到每一個人物的姿態與性格,隨著故事的發展,山科對人物的情感與想法轉化牽引著我閱讀時的感受,如同引路人導覽著安東家的故事。
三味線與長歌在這部小說中貫穿頭尾,章節的標題都以三味線、長歌這類概念為名,更依照綱館(渡邊綱館之段)這首長歌的類別安排。但我並不熟悉三味線,最多知道三弦(中國)、三線(沖繩)、三味線(東北)的差別,讀完小說後找綱館的表演影片來看,聽著也就理解小說中警察方為什麼頻頻吐槽安東家傳統的太老舊,守護自古傳承技藝的世家對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太過格格不入,更別說在快速發展的八零年代。但傳統的美好有其精粹之處,小說中曾經聽過國寶級人物演奏的觀眾對於僅有一次的觀賞經驗難以忘懷,引人神往的讚譽之詞讓自嘲與藝術絕緣的山科也心生嚮往,想像絕美的技藝在神的境界中展現。
傳統之中潛藏了許多暗湧,如同蜘蛛巢穴般的人際關係聯想到橫溝正史的世界,但藝術的世界又將複雜度翻倍,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多數擁有舞台藝名,同時又有本名穿插其中,雖然書中對角色的稱呼頗固定,但對我來說名字辨識的複雜度卻不下俄國小說的角色。在故事的中後段,我依然會將某些人名搞混,不過作者在重要角色的形象描述都很獨特,只是安東家的門人都是喜字輩,稱謂辨識度並不高。
作者的耽美文風是這本推理小說最獨特的地方,對於少年、少女的美好花了不少文字去描寫,十六歲的絕美少年、十七歲如幼獸般蓬發的男孩、十九歲方正艷麗盛開的少女,這三個年齡正是處在少年世界邊緣、成年前的野性青春與最稚嫩的成人年齡,各自展現了該年齡與性別交融出的美麗樣貌。而偵探角色也是偏美型的人物,他的笑容是無敵通行證,看著就能收買人心,對於人展現出來的理解與關懷,配合著溫和與縱使懼怕卻不退縮的堅強,成為了這個擁有許多本格推理系列作偵探的美麗內心。
回到推理這部分,我個人認為推理層面還是有些不自然的地方,相對於大家族的故事與耽美文字的描寫,推理方面相對弱了一些,也可能是以現在的眼光回頭看自然標準提高不少。會暴雷的細節先不在這篇談,但我蠻喜歡偵探推理時用感覺來描述他無證據推測的部分,如同文學少女的天野遠子在推理時用想像來描繪真相,只是這種方式也帶出了是否證據足夠以及推理是否能導出唯一真相的疑惑。偵探推論的方式與爬梳事理使用的邏輯很有趣,將複雜的故事按順序拆解出易理解的條理,回到最核心的人性想法上。
最後,雖然我認為以推理或者故事結構上來看,同性愛似乎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移去同性愛這部分,絃之聖域就不完整,也不會成為這般透露出詭奇美感的小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