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若晴是個我相當陌生的作者,某天看到⟪鐵人1.5⟫的介紹,對該書題材很有興趣,但在台灣無緣讀到,不管透過紙本還是電子書。查了下作者,發現⟪介錯人⟫這本小說可以在台灣買到電子版,買得
到當然就當作認識作者的入門磚來讀看看。
介錯人是日本切腹自殺者中,為了免除切腹者的痛苦折磨,而砍下切腹者頭顱的執行者,維護了切腹者的尊嚴。
最初知道介錯這概念時,好生疑惑,更進一步看了日本戰國史與相關小說後,方才稍稍理解武士道精神所追求的如櫻花般散落是甚麼。雖然說,我還是不懂根基核心,畢竟這與我自小混處的成長文化不同。
切腹與介錯,一個是自我意志的展現,一個是對堅韌意志的尊重與維護。
這本小說在現代社會中放置了理解人完結意志的介錯人,只要展現了自我意志,介錯人就會付出與之相對的尊重執行他的介錯。在生命之火熄滅前,任何時刻都有後悔的機會。這種鑽入生死縫隙的故事,個人覺得很難拿捏的好,聆聽生者的苦楚與痛或恨要呈現其中的深沉或輕盈還是不簡單,有時是希望離苦得樂,有時只是想要離開這一切,有時是不甘心自己受苦想將痛苦留下,有時只是想要寧靜。
作者在這本書中從不同的人物故事中將以上種種作了回應,某段也帶出了人的尊嚴,這讓我想到CMB中的某篇故事,因為再說會暴雷所以不詳細說明。
然而這本書後期各種矛盾衝突堆疊出來的高潮雖然設定的不錯,但節奏之於前期的鋪陳來說,節奏有些不同,加速了不少,以至於雖然精彩少了些調整步速的適應期,看到最後有些氣喘吁吁。閱讀到後期時可能需要補一下gel XD
而真相的揭露雖然快速但個人覺得不會突兀,同時也解答了我前期看下來一直疑惑的點。 整體上我還蠻期待作者以其醫學背景與運動經驗寫出的作品,所見所聞所思結合起來會凝結出怎樣的衝擊,真的令人十分期待。
以下講述一下這本書對我最衝擊的橋段,略有內容描述。
「你有試過討厭寧靜嗎?」
「家中的那些海浪聲,是我自己播出來的。……只要靜下來便會聽到像昆蟲拍翼一樣厭煩的聲音。」
「沒辦法解決的話也只是能嘗試『Live with it』。」
「不過最令我絕望的並不是這句話。」
「即使你聾了也會聽到耳鳴。」
自從少年時期就開始耳鳴20多年且做了各種檢查後依然找不出原因,這一段的描寫切近到我需要暫時離開這本書才能繼續閱讀下去。放海浪聲與永無盡頭的厭煩都是我的日常生活,雖然現在已經Live with it,但還是忘不掉心中曾經出現過的這些想法。
這段與當年心境的相似度高度重疊,衝擊之大出乎我的想像。
留言